鲁迅《过客》赏析

鲁迅的《过客》写于1925年3月2日,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像《野草》中的其它各篇一样,《过客》不仅包孕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抒情诗的气氛,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作者用类似独幕剧的形式,从三个人物的对话中写出他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表现出各自的鲜明性格。读者可以从对比中受到启发。

《过客》中的三个人物是在黄昏时见面的,地点是一个极端荒凉的所在,东边“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边是荒凉破败的丛葬,是坟,但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这样黯淡荒凉的背景当然是现实的隐喻或缩影。怎样才能摆脱这种阴郁的环境呢?唯一的希望就在毅然能从“似路非路”的地方找出一条路来。

“路是人走出来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过客”就正不疲倦地在路上探索前进。尽管十分劳顿,但他绝不能回转。因为“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而且“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使他不能停歇下来”; 他唯有一个人“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

在永无终止的路上,他感到孤独、困顿,也许没有力气再往前走而竟然止于坟前,但这些都不能使他停歇下来,他必须向前走。他目前虽然还不能明确“前面的声音”是什么性质,但那已成为鼓励他继续前进的力量,这正说明他对未来是有强烈的希望和理想的;只是由于他的思想局限,这种希望和理想尚未能成为科学的预见,尚未能加以充满信心的肯定,因而虽然绝不与黑暗妥协,但面对着强大的现实,就不能不有困顿孤寂之感了。鲁迅自己后来曾说过:“先前,旧社会的腐败,我是觉到了的,我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但不知道这‘新的’该是什么;而且也不知道‘新的’起来以后,是否一定就好。”但他同时又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尽管对希望的性质还不能充分肯定,但由于他对过去的深切的憎恶并与之彻底的决裂,因而无论如何困顿乏力,仍然倔强地奋然前进。

如果“过客”这个人物竟然半途停止下来,那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我们可以说老翁的形象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是一个饱经人生风霜的老人,他也熟悉“过客”走过来的那些地方,前面的声音也曾叫过他,但他终于休息了,于是就再也没有什么希望和理想可以支持他了,再也听不到前面有声音叫了。他满足于“天天看见天,看见土,看见风”,认为“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 他觉得只要得到一些人的同情,所谓“心底的眼泪”,就可以停下来或回转去,于是他所知道的前面就只能是坟了。坟的前面呢? 他不知道,因为他认为即使“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于是就停下来了。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在鲁迅先生所遇到过的人们当中,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之多的。鲁迅先生用“过客”的绝不回转去的坚决态度与老翁做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就更突出了“过客”这一人物的精神面貌。

至于那个女孩,则正像鲁迅在别处所说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她目前还很难理解现实的严酷程度。她也看前面,但她看到的不是坟,而是野百合与野蔷薇;她对于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关心,那情绪与老翁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他更不能理解“过客”的心境。鲁迅曾说过他“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地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期望并且爱护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创造新的时代和过新的生活,但他觉得在自己也还不能肯定怎样走的时候,是不能接受别人的“太多的好意”的。“过客”不要女孩给他的布片,而且谈了一段他对于“布施”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他不能给别人布施,他也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布施,无论施予者为敌为友。他对于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的布施式的关系感到憎恶,如果这女孩对他的布施是另一种,那么他自己就属于应该得到诅咒的一类;他承担不了这种“最上的东西”。他觉得把这样的担子背在身上是自己所背不动的,他又不能无视于这是“最上的东西”而把它扔在坟里;但当女孩高兴地让他把这块布片 “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 的时候,他仍然在沉默和沉思中接受了这件礼物,奋然前进了。这个女孩对于我们理解“过客”的心境是有很大帮助的,尽管她对“过客”只发生过一杯水和一块布片的关系,但水是用来补充血的,布片是“太好的”“最上的东西”; 而且她对前面是野百合和野蔷薇的说法也引起了“过客”的微笑,而并不像他听到老翁说前面是坟时的那样惊诧,这都说明女孩的关心和期望对于“过客”的继续前进仍然是有作用的。

前面究竟是什么所在呢?老翁的答案是坟,女孩的答案是野百合与野蔷薇,在“过客”看来,这都不错;但他所最关心的和所要追求的是走完了坟或者野百合与野蔷薇之后的所在。这不但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所不关心的;对于女孩说来至少目前是这样。而“过客”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荒凉、阴郁、孤独,却仍然坚韧无畏地前进;昂了头,奋然但又踉跄地走去! 这个形象是如此高大,但又是那样地孤寂,它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与敌人孤军作战时的精神状态,他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对自己思想感触的无情解剖,他的愤激和痛苦;而这一切又都是和这篇作品的艺术构思相联系的。无论是一杯水或一块布片,作者都在特定情境下以含蓄深沉的对话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意义。他从三个人物的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来深刻地写出了“过客”的心境和感受,读来深沉隽永,具有丰富的诗的意境。鲁迅在给与《野草》写于同一时期的《徬徨》题辞时,曾引了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过客》一篇就可以理解为他在艰苦地探求前进道路时的一种内心感情的抒发;那种不顾一切坚持前进的精神和在前进过程中的痛苦感受,都是十分震动人心的。

浏览量:0
发表时间:2022年5月11日 10:25
收藏

本周热门

1

2

3

4

5

6

7

8

enlightened专 题

发布者:编辑

首页    名家    名家名作    鲁迅《过客》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