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触甲骨文“人”字的历史笔势|福建省 林文锜

      小引:在远古以多少万年计的极其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人类学会了口语。口语有音有义,口耳相传,但随风飘逝。是汉字,使形音义得以结合,并在此后的几千年,不断体现出大用、大意义……

 

一 、人的象形字
“人”是一个象形字,
是甲骨文最早的造字之一。
汉字的造字法,
按出现先后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法①。
象形法是将事物分类造字②,
最先造的可能是“近取诸身”的类别③,
就是摹拟人体以及各器官造字,
例如人、身、手足、眉目口齿……

两条线就刻出一个人侧立的整体身姿:
长线是从头至足底的躯干微曲,
短线是一只下垂的手臂,
后人将此形状解读为恭谦有礼。
其音与后出的“仁”相同,
似巧合,又似出于人意④。
其义,最初被注意的是肉身实体,
所谓“人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⑤。
后来,重视智慧,称人是“万物之灵”⑥,
再后来,称人是“天地之心”⑦,
是看到了人的价值、意义。

由浅入深的解读“人”之义,
经历了几百年的进程。
到后期,恰逢中国思想史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个高峰期的核心成果之一,
是对“人”的深度和高度的认识。
而这时,汉字的行于世,
已经如高枝繁叶遍布大地。

 

 

二、人的象形的意象化
一个成年人正面直立张开四肢,
我相信,一个未见过甲骨文“人”字的人,
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人”字,
因为它形象逼真,线条有力。
但这个字不是“人”而是“大”字,
“大”的字义,是用一个人的长大来表示。

作为一个现代人,
我仍能想象、感受到当时创字的匠意。
创字人不选任何一种庞大的物象,
而是选了“人的主题”。
以三千多年前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准,
养育孩子长大成人何其辛苦不易!
“大”,寄寓了父母长辈多大的希望和欢喜,
从“人”到“大”,虽说都是象形字,
但后者写出了意象化的笔意。

意象化逐渐升华为抽象化,
汉字群又迎来了一个让人喜爱、仰慕的朋友,
只要看看汉语的构词就能感知:
例如大美、大智、大气……
春秋后期,老子在给道取名时想到了“大”⑧,
于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成了道家名言,
战国中期,孟子又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这是先秦两大思想家对“人”的宏大致礼!

 

三、“人”的二代字
一组会意字,我首先想到“文”字——
仍是一个正面站立人张开四肢,
但上下肢之间画了胸的位置,
上面刻了花纹的符号,
花纹表示“文身”,这就是“文”的本义。
但后来,由于字体变化和笔划简化,
花纹符号在字形上消失。
有几部古籍保存了远古的痕迹,
例如《左传》记载:“越人断发文身,裸以为饰”⑨。
再后来,出现了同音字“纹”,
仿佛要留住已经找回的历史记忆。

“纹”、“饰”的符号虽然消失,
但它们的含义已经附身“文”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⑩和“小人之过也必文”⑾,
“修辞”和“掩饰”都使用同一个字。
“修辞”的意义当然更重要,
所以大教育家孔子告诫弟子:
要摆正“文”和“质”的关系。
《论语》记录了当时“文”字的各种用法,
例如“吾犹及史之阙文”,
这是指文章、记载。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这是指文献典籍。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是从谥号上解说人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这是指礼乐礼仪等方面的建制。

在“文”字上已经看不到的会意字的标记,
今天在“天”、“仁”等字上依然看得清晰⑿。
“天”是在“大”之上加了“一”,意指上苍,
“仁”是在“人”之右加了“二”,表示二人关系。
“天人”关系是先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命题,
“仁学”是孔子学说的建构基石。
仁、天、文、大,都是不寻常的字,
一个个往上溯,在血脉里都通向“人”。
从“人”出发,它的笔意是如此绵长、有力,
我相信,我此后还能继续为这个选题写诗……

 

简注:①、传统的“六书”之说,一般认为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故略而不写。②、许慎“说文解字序”认为是“依类象形”。③、语见《易传》“系辞”,为许序引用,有“就近取材”之义。现代古文字名家唐兰认为象形字造字法有“象身、象物、象工”,他把第一种称为“人类纯象形字”。④、象形字中没有表音的成分,故拙作只写形、义,标题 也是这个意思,但为了跟“小引”和第三题的“纹”字呼应,这里提一下似较好。⑤⑥⑦、分别见《列子》“黄帝”篇、《尚书》“周书”、《礼记》“礼运”篇。⑧、《道德经》25章。⑨⑩、分别见《左传》襄公25年、哀公7年。⑾、《论语》“子张”篇,后四例均引《论语》,篇名暂略。⑿、会意字是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图形表达字意,是“记录了一个新字”(唐兰语),拙作为了形象化,用了“二代字”一词,当不违义。

浏览量:0
发表时间:2024年8月27日 14:48
收藏

本周热门

1

2

3

4

5

6

7

8

enlightened专 题

发布者:编辑

首页    作品    华夏诗文    扪触甲骨文“人”字的历史笔势|福建省 林文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