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中国画创作课程的社会责任与艺术担当
中国画是刻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艺术密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鲜活如初。从远古岩壁上跃动的狩猎图腾,到宋元殿堂里流转的工笔重彩,再到文人案头氤氲的水墨丹青,一管毛笔既勾勒着山河岁月,更沉淀着中国人看世界的独特眼光。这方寸之间的笔墨游戏,藏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透着阴阳相生的东方智慧,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地方高校的语境下,中国画教学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学校地处武陵山区,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根基,在本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中国画创作课程不仅承担着以简驭繁的写意和以密致疏工笔技艺传承的责任,还通过创作主题选择的本土化、社会现实的介入性与艺术形式的创新性,构建了民族艺术教育的独特范式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关注社会现实、深入体验现实生活、敏锐地观察捕捉生活中细节,在作品中表现时代精神,回应社会需求。力求实现在继承传统文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双重维度中呈现当代中国画艺术创新,实现艺术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如笔者在中国画创作课程教学示范创作的《盛装苗寨》即源于当地现实生活素材创作的一幅中国人物画作品。
(张涛,《盛装苗寨》,中国画 245cm*240cm)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当人们开始追寻精神家园时,中国画课程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画案前的莘莘学子,左手握着千年传统,右手牵着时代脉搏,在笔锋起落间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真谛。这样的课堂,既要教会学生用狼毫羊毫写意山水,更要培养他们做文化火炬的接力者——让齐白石的虾游进数字时代,让徐悲鸿的马奔向未来世界,让传统艺术在当代土壤里开出新花。这或许就是中国画教育最动人的使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望,让中华美学精神永远鲜活地跳动在时代脉搏里。
中国画创作课程是守护千年文脉的瞭望塔,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既要守住笔墨精神的根脉,又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主题创作语境下焕发新生。
文化传承责任。中国画创作课程是触摸中华文明基因的瞭望塔,通过引入古代经典与当代优秀主题性创作案例,课程不仅深化学生对笔墨语言的理解,更强化其文化担当意识。教师带着学生分析解读《千里江山图》,不仅复现青绿设色的技法,更在层峦叠嶂中触摸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在人物画示范创作时,既要讲“宾主关系与视觉中心”的构图章法,更要解读“计白当黑”构建想象空间的文化密码。在画案方寸间,教师系统传授皴擦点染的笔墨密码,解析写意与工笔的美学基因。这些穿越时空的笔墨智慧,在当代画案前依然鲜活:当青年学子用积墨法表现城市天际线的光影交响,用没骨法记录非遗匠人的指尖温度,传统技法便获得了新的生命。
审美教育责任。中国画创作课程是培育审美素养的沃土。课程构建起形式美与意境美交织的教学体系:在技法层面,教师带领学生解析线条的韵律密码——吴道子衣纹的飘逸如行云流水,八大山人荷茎的刚劲似铁画银钩;在色彩维度,解析青绿山水的金碧辉煌与水墨写意的素朴玄妙,揭示“墨分五色”的意境营造法则。这种由技入道的教学设计,让青年学子逐渐懂得:画作的美不仅在于皮相,更在于骨相——徐渭笔下恣意绽放的墨荷,是借物象之壳倾泻胸中垒块;齐白石画中悠然游弋的虾群,在“似与不似之间”构建起超越物象的审美宇宙。这种扎根传统的审美教育,让“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古老智慧焕发新生,在青年学子心中筑起抵御浮躁审美的文化防线,培育出既具传统底蕴又富时代精神的审美判断力。
社会文化发展责任。中国画创作课程是艺术创新的试验田,也是文化对话的会客厅。课程鼓励学生把时代脉搏融入笔墨探索:当青年学子用积墨法描绘城市天际线的光影交响,以没骨技法记录非遗匠人的指尖温度,传统技法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律动。这种创新不是割裂传统的突围,而是带着文化基因的成长——就像齐白石晚年变法,在继承八大山人笔意的基础上,开创出红花墨叶的崭新境界。培养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文化传播的摆渡人:在国内,他们通过艺术驻村、公共美育,让水墨丹青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国际舞台,中国画成为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本,让西方观众在徐悲鸿的奔马中读懂“天行健”的哲学,从李可染的牧童遥指里感受诗意栖居。这种双向互动既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疆域,更在文明互鉴中强化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长河需要活水,这活水既是传统的滋养,更是时代的倒影。” 《家山如梦》是沈朝阳同学创作的一幅中国画山水作品,以水墨山水为骨、朱砂点染为魂,通过传统笔墨的“皴擦点染”与当代视觉的“时空叠印”,在宣纸上构建起记忆与现实的诗意对话。
(沈朝阳,《家山如梦》,中国画,180cm*97cm,指导教师:张涛)
中国画创作课程是守护千年文脉的瞭望塔,承载着延续艺术文脉的时代使命,既要守住笔墨精神的根脉,又要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传统技法传承与创新。中国画创作课程是守护千年笔墨的修行道场,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传统笔墨技法的重要使命。作为东方绘画的独特语言体系,课程通过系统化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提按顿挫的笔法变化、浓淡干湿的墨色层次等核心技法,深化学生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理解。在色彩教学环节,教师展示矿物色与植物色的材质特性,引导学生领略传统设色体系中的典雅美学。当青年学子尝试将草书笔意融入中国画创作,用“阴阳冲和”的墨法实验突破传统图式,千年笔墨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律动。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带着文化基因的成长。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了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又赋予其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活力,使千年笔墨在新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机。如《二十四节气图》中,彭雨琪同学以矾水破墨为语法、时序更迭为脉络,在宣纸上演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物候对话。这种将化学介质转化为美学语素的大胆实验,既是对传统矾水作旧技法的当代转译,更以材料科学的介入重构了“观物取象”的创作范式,让水墨在矾的催化下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节律达成量子纠缠般的同频共振。
(彭雨琪,《二十四节气图》,中国画 140cm*180cm,指导教师:张涛)
回应当代艺术思潮。中国画创作课程是传统笔墨对话当代思潮的试验场。教师带着学生触摸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解析当代艺术的思想内核:从徐冰《天书》对汉字符号的解构,到蔡国强火药画爆破的瞬间永恒,这些创新实践都在为传统笔墨打开新视界。课程鼓励青年创作者将当代视角融入血脉,就像卜登科把复活节岛石像的沧桑刻进山水,让水墨氤氲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这种创新绝非元素拼贴,而是带着文化基因的蜕变重生。当《狮子图》中学生用线描勾勒双狮,以丙烯媒介模拟水墨洇化,千年笔墨便获得了与当代对话的密码。正如吴冠中在油画布上追寻水墨意境,林风眠用彩墨碰撞中西美学,课程始终传递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下自由呼吸。这种守正出新的教学实践,既守护着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又让水墨丹青成为映照时代的镜子,在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焕发新生机,满足着当代人对文化深度的审美渴望。
(宋佳鑫,《狮子图》,实验水墨,79cm*120cm,指导教师:张涛)
培养艺术素养与文化意识。中国画课堂是培育艺术素养与文化认同的沃土。在造型训练中,教师带着学生走进园林写生,教他们用毛笔丈量太湖石的嶙峋肌理,用墨色捕捉荷花颤动的刹那芳华。这种“师造化”的实践,让青年学子逐渐懂得:画作的美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八大山人笔下翻白眼的游鱼,是借物象之壳倾泻胸中垒块;齐白石画中悠然游弋的虾群,在“似与不似之间”构建起超越物象的审美宇宙。在构图教学中,教师解析“经营位置”的东方智慧: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崇高感,源自对“主峰如君”的秩序把控;沈周《夜坐图》的诗意,源于“疏可走马”的留白哲学。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让毛笔不仅是创作工具,更化作丈量文化高度的精神标尺。《乡间秋意浓》中,王俏俏同学以笔墨为基因链,将写意花鸟的技法程式与文人精神的内核编码成文化传承的双螺旋结构。看似随性的运笔实则暗合《芥子园画谱》的程式规范,恰是郑板桥“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转化过程的当代演绎。
(王俏俏,《乡间秋意浓》,中国画,140cm*150cm,指导教师:张涛)
中国画创作课程履行责任与担当,需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处着力,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更新教学理念。中国画创作课程要焕发新生机,在教学理念方面,要从填鸭式教学转向启发式引导。在传统模式里,教师示范笔法,学生临摹范式,课堂像技艺作坊,年轻创作者往往未及思考“为何创作”,便被推入“如何创作”的技法训练。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种下艺术的种子,而非批量生产画匠。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通过启发式教法激发学习内驱力。课程革新要搭建“双轨并进”的成长阶梯:理论层面需打开视野,设置艺术哲学、美学史论等通识课程,当青年学子在美学史论课上解读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哲思,在艺术哲学课中触摸老子“大象无形”的智慧,传统笔墨便不再是僵化的程式,而是承载文化基因的活水;实践环节要鼓励破界,通过跨媒介实验、主题性创作等教学方式,支持学生用综合材料解构山水意象,以当代视角重构花鸟符号,就像卜登科将南太平洋石像融入水墨,让千年笔墨与现代审美碰撞出新的可能。这种教学转型不仅夯实专业根基,更在年轻心灵播下创新的火种,使中国画教育成为守护文脉与培育新锐的双重引擎,让水墨丹青在时代长河中永葆生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国画创作课程要永葆生机,关键要培育一批既通传统又晓时艺的教师。这需要搭建“内外兼修”的成长阶梯:对内要构建学术充电站,定期送教师去顶尖学府“回炉重造”,在笔墨研习中触摸文脉心跳;对外要打开全球视窗,邀请国际艺术家驻校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智慧在画室碰撞。教师成长需深耕三块试验田:一是强化传统笔墨精研,守住传统根脉,在解读《千里江山图》中读懂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解析八大山人笔意里触摸遗民情怀;二是拓展艺术认知,打开当代视野,用新媒体艺术刷新创作维度,在数字技术中寻找水墨新可能;三是深化教学实践,搭建转化平台,把教师的创作成果变成鲜活教案,让每幅画作都成为会说话的教材。这种培养体系像双螺旋结构,既守护着千年笔墨的DNA,又不断注入创新基因,最终培育出既能讲授“皴擦点染”又能玩转跨界实验的复合型师资,让中国画教育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摆渡船。
中国画创作课程承载着双重使命:它既是守护中华美学基因的诺亚方舟,也是培育艺术创新精神的孵化器。当教师带着学生分析解读《千里江山图》,不仅要传授青绿设色的技法,更要解读宋人“可居可游”的山水理想;当青年创作者尝试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笔墨,既是对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也是对艺术边界的勇敢探索。这门课程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让八大山人笔下翻白眼的游鱼继续游弋,也让Z世代的数字水墨在元宇宙绽放新姿。这种扎根传统的创新实践,使中国画教育成为连接文明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在守正出新中完成对真善美的永恒追寻。
- 05-07
- 05-07
- 04-28
- 04-28
- 04-22
- 04-22
- 04-14
- 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