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中的静之探寻

中国艺术中的静之探寻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渴望一丝宁静。然而,宁静并非易得,它需要我们去探寻、去体悟。中国艺术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通过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表现手法,引领我们走进一个静谧的世界。

宋代唐庚的《醉眠》一诗,便是对这种静境的绝妙描绘。诗中,山静如太古,日长似小年,展现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恬淡生活。这种境界,不仅道出了艺术家的心声,更成为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世界。

此外,苏轼的诗句“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以及“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等,都表达了在平和心境中感受时间流逝的独特体验。这种静坐一日如两日的感受,正是心灵静谧的最好证明。

然而,真正的宁静并非仅仅在于外在环境的安静。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平静与平和,这是传统艺术中所追求的“静”的更深层次内涵。它包括安静、平静和虚静三个方面。安静主要指外在环境的宁静,而平静则更多指心灵的平和状态。虚静则更是人本然清静的根性的体现。

通过中国艺术的静之探寻,我们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这种静的力量,无疑是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致虚极,守静笃。在万物的纷繁中,我们观察着它们的循环往复。芸芸众生,最终都回归到生命的起点,那便是静,是复命,是归复生命的本然状态。正如韦应物在《咏声》中所描绘的,万物在静寂中诞生,又在静寂中消逝,一切都在这至静至深的寂寥中显得生动活泼。苏轼所言的“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亦如此,古井水象征着不生不灭的永恒,而万象则在这永恒中自由往还。明王廷相的《感兴》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世界,琴声闲适,窗外竹影碧绿,帘户寂静无人,春风自吹入室,带来满室的生机。

 

 

这三种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外界环境的宁静为心灵提供了栖息之地,让心灵得以平静并融入广阔的宇宙之中。对于心灵修为深厚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如同拉上一道心灵的幕帘,将世间的纷扰与自己隔绝,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世界的真实面貌。

 

《策杖图》

明 沈周 绘


 

 

《策杖图》局部

 

沈周的《策杖图》,一幅描绘永恒静谧的杰作,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将人们引入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世界。画中的题诗:“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淡如,逍遥遣世虑,泉石是霞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更是将这种静谧与淡泊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沈周一生钟爱吴中山水,他的画作深受这片土地的滋养与影响。在太湖之畔,吴侬软语的故乡,那柔软的风和缠绵的柳,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使得吴门画派的静谧气息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沈周的《夜坐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深沉。在这幅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回归内心的宁静氛围。沈周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将夜晚的景色展现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这幅画不仅是一幅描绘夜晚的杰作,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夜坐图》局部

 

沈周的《夜坐图》中,有一段深情的跋文,通过细腻的体验,阐述了“静”的深远智慧。这段文字对于理解画中所表达的三种不同层次的“静”非常有帮助。在寒冷的夜晚,沈周难以入眠,披衣起坐,一盏孤灯相伴,桌上数卷书,他随手取阅,稍感疲倦便放下书,束手端坐。久雨初晴,淡淡的月光映照窗户,四周静谧无声。此刻,他深感内心的清明与宁静,逐渐领悟到许多以前未曾察觉的声音。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色都因为内心的宁静而更加清晰,更能触动人心弦,激发出人的志向与情怀。

此外,沈周还通过这段跋文表达了他对“静”的追求。他从外在环境的静谧到内心情感的平静,再到静听自然之声,体味宇宙的深静与个体“自得”的喜悦,最终达到了声色皆无、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对“静”的追求和体悟,正是他灵魂静修的成果,展现了一种平和与欣喜的精神境界。

中唐五代以来,中国艺术一直追求着这种深层的“静”境。这种境界让生命的本然真性得以自在展现,凸显了文人画所特有的“静气”。中国艺术在静中寻求生命的活力与跃动。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走出,进入静绝尘氛的艺术世界,心灵由躁动转为平和,一切目的性的追求都被放下。人在无冲突的状态下自由地展现自己,所有的爱恨情仇、牵挂欲望都在宁静中消解。心灵无拘无束,不沾不滞,时间的流逝在此刻显得无关紧要。此时此刻,人就是那宁静的本身,“不生不灭”。

明代画家文徵明也偏爱这种静寂的境界。他自号“吾亦世间求静者”,可见其对静的追求之深。他为何追求静寂?因为只有在静寂中才能感受到天地日月的长久与深心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人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艺术家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对静寂的追求与体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之一。
 

 

艺术与静、净相辅相成,唯有在心灵洁净无尘的境界中,方能寻得真正的宁静。追求心灵的安宁,首要之务在于涤荡心灵的尘埃。唯有心灵空无一物,方能静观天地,尽收美景;唯有心灵如明镜般清澈,方能映照出世界的无边妙色。而躁动不安,往往源于心中过多的欲望;浮躁不宁,则多因奢华诱惑而沉迷于难以实现的生命捷径。

浏览量:0
发表时间:2025年6月9日 15:20
收藏

本周热门

1

2

3

4

5

6

7

8

enlightened专 题

发布者:编辑

首页    学术    创作技法    无图    中国艺术中的静之探寻